你的位置:天津蚂蚁建筑装饰有限公司 > 服务项目 >
随着大众对文化素养和精神文明的追求不断提升,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周末或节假日走进博物馆。文化和旅游部、国家文物局等九大部委于2021年联合发布了《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》,要求释放博物馆活力,提升服务效能,向智慧博物馆转型。近些年,很多博物馆已经开始了创新之路。比如国内有20余家博物馆紧跟热潮陆续推出了NFT数字藏品,这种形式十分契合追求科技感、独特身份的新潮受众。
大多数博物馆采取的是更大众化的方式,比如运营公众号、视频号,做线上展厅、设计文创周边、组织各类线上线下活动等。希望能服务好各类人群,吸引更多的人来到博物馆,感受我国历史和文化的魅力,提升民族文化自豪感。
那么,观众需要什么样的服务,博物馆公共服务如何向智慧化转型呢?
1、 内容
目前大多数博物馆的说明牌还是保持着传统模式,通常只有展品的名称、材质、年代,或者还有一两句话的简单介绍。
其实几乎所有的博物馆都为展品花费心血和资金制作过音视频、图文等资料,博物馆本身也拥有专家学者等宝贵的学术资源、研究成果。只是由于受到场地和载体的限制,这些丰富的内容都只能储存在博物馆内部,不为人所知。如果可以把经过文博专家审定的资料与展品关联到一起,并且提供一种方便观众获取的方式,就能很好地解决观众对内容的需求问题。
2 、展示方式
有的博物馆为部分展品设置了二维码,观众扫码后可以听讲解音频或者看图片。其实我们能做的远远不止这些,还可以做直观的视频,真实感强的AR、VR、3D,有趣的游戏、测试,甚至馆方和观众之间的交流互动,各类活动报名、文创售卖等等。
3 、互动
如果想要和观众产生更密切的联系,让博物馆和观众的距离更近,单纯的展览可能还不够,需要创造更多交流和互动的机会,更多地让观众“参与”进来。以前观众来了博物馆只能看展品,以后可以转变为观众有机会和渠道对展品、展馆表达自己的感受,参与讨论,或者是转发分享、再创作。并且这些交流既可以发生在观众和场馆之间,也可以发生在不同的观众之间。如果公众可以参与和表达,他们和博物馆之间便多了一份关联。这份关联会增强观众和博物馆的黏度,产生更强的关注和更频繁的交互,同时让博物馆的影响力更大。
4、 大数据
启用大数据,是博物馆“智慧化”的第一步。例如利用完善的博物馆票务管理系统,获取游客的游览数据,生成大数据看板,进一步了解游客画像。有的大数据还能进一步分析游客的喜好,例如展品偏好:观众对不同展品的浏览次数、人数和人均浏览时长数据,可以很直观地看到,哪些展品是观众浏览最多、时间最长的;展品服务:观众对各项资源、服务的使用次数、人数,以及人均访问次数,可以挖掘观众最感兴趣、使用最频繁的服务;参观行为:观众何时进馆,什么时间看了什么展品,整体参观的路径是怎样的;交流互动:观众的评价、留言;观众信息:最新观众有哪些,总浏览量是多少,浏览时段是怎么时候等等。
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发展,相信未来越来越多的博物馆能游刃有余地运用科技,实现智慧化转型。